大型动物标本最动人的地方,莫过于蓬松鬃毛与细腻绒毛的层次。然而这些显微结构,也是最容易被时间悄悄带走的部分:湿润状态下皮肤收缩,干后变形;衣蛾幼虫顺着毛囊钻入,数月便在鬃毛深处留下空洞。动物标本制作后期处理的核心,便是把变形与虫蛀两条路,提前封死。
动物标本制作中的回软不是简单泡水,而是用30℃湿毛巾分层包裹皮张,让水分缓慢渗透胶原纤维。每隔4小时换一条新毛巾,24小时后皮层恢复柔韧,可用手轻拉不再发硬,再进行后续清理。缓慢回潮避免外湿内干导致的收缩褶皱,为定型打下基础。
动物标本制作软化步骤后,用75%酒精均匀涂刷皮内侧,溶解残留脂肪;待酒精稍干,立即撒入硼酸粉与明矾1:1混合粉,用量以手捏不散为度。酒精打开毛孔,粉末顺势进入毛囊根部,抑制蛋白酶活性,同时降低pH值,阻断微生物繁殖通道。大型兽皮可卷起静置12小时,让粉末充分渗透。
将撒粉后的皮张放入真空袋,抽至-0.08MPa,保持6小时。负压把硼酸颗粒吸进毛囊深处,回潮后皮张柔软,表面无浮粉,减少后期掉粉引起的毛发板结。
动物标本制作定形阶段最怕高温急烘。将皮张毛朝外套在专用风干架上,环境温度25℃、湿度45%,配合循环风扇,让水分缓慢挥发。低温使胶原纤维逐渐收紧,毛发显微鳞片不会因突然失水而翘起,保持原有光泽。干燥48小时后,手触毛尖无湿润感即可进入封存环节。
有道展览整理的缓慢回软、渗透防腐、低温定型、双层封存,四步看似繁琐,却把动物标本变形与虫蛀的风险降到最低。